查看原文
其他

你沉迷的“剧本杀”,其实100年前玩剩下的?

LOOKURATING 看什么策展
2024-09-07


要说作为现代人最大的苦恼,就是每每迎来久违的闲暇,呼朋唤友,出门总是锚在了那么几个地方,聚餐、喝酒、唱K。城市之大,一颗躁动不安,渴望社交的心却无处安放。


“剧本杀”在近几年的兴起,恰恰佐证了这种需求的必要性。规则很简单,每个参与者都是剧本中的一名人物,通过扮演人物,推动剧情的发展。只不过在娱乐之余,我们惊诧地发现了一个让艺术家们为之汗颜的事实……



Waiting for Godot


在剧本杀中,一些令艺术从业者争论不休的问题,比如“观众与艺术的距离”“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在意识形态框架下的自由行为”,都在这种大众消费形式中被另类地诠释了。





什么是参与式艺术?

话说回来,承认“剧本杀”是一种艺术,尚且差了点分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与一种艺术形式遥相呼应着,即“参与式”的艺术。


Umberto Boccioni, sketch of The City Rises (1910)

升起的城市



从形式上看,参与式艺术与架上绘画相对,旨在打破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对立关系布莱希特便用 第四面墙 来指称这层隔膜。最早的参与式艺术出现在欧洲,时值一战结束,文化圈反权威、反传统的情绪高涨。

以未来主义为发端的艺术团体寻求突破,舍弃原有的画廊体制,发动艺术入侵公共空间,进而使受众参与到整个艺术活动的链条中,而不仅限于观看的最终环节。


Fortunato Depero, 'Arranha-céus e túneis' 

(Gratticieli e tunnel), 1930.f



参与式艺术有意无意地促成了现代艺术的观念转向,但由于“参与”这个词的悖论性,人们放弃了“参与”,转而使用“互动”“行为”“民主”这样的词汇来描述一件作品。

说“参与”是悖论的,因为“参与式”艺术的关键在于 参与者的自觉性 ,但倘若参与的过程是被作者预设好的,像“剧本杀”中的剧本一样,就不存在完全自觉的参与式艺术,甚至连作者的动机也要遭到质疑。因此,后来者总是极力避免剑走偏锋的倾向,采取更温和,也要模糊得多的姿态来保护自己的创作。

这使我们去思忖,参与式艺术在“不无聊”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未来主义和达达:
春风沉醉的夜晚


Italian futurists Luigi Russolo, Carlo Carrà, 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 Umberto Boccioni and Gino Severini in front of Le Figaro, Paris, February 9, 1912

未来主义者



艺术史上最知名,也是最臭名昭著的活动,莫过于「未来主义之夜」和发生在伏尔泰茶馆的「达达剧场」。未来主义运动的主心骨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曾公然表示对传统剧场的不屑,认为那会遭致观众的被动性。而未来主义的杂耍剧场则是主动的、活泼的,也许活泼地过了头。
 

 疯狂的未来主义之夜 

“给座位涂上强力胶,让每个男人和女人都被黏住……将一张门票卖给十个人……交通堵塞,争吵,扭打成一团……给一些有严重精神问题的男士或女士免费的门票……在座位上撒一点灰尘,让人们发痒打喷嚏。”

而观众的反应也不遑多让,1913年12月的一次表演中,一名观众递给马里内蒂一把手枪,要他在舞台上自尽。


A Futurist Evening in Milan,Umberto Boccioni

Date: 1911; Italy   未来主义之夜


Marcel Janco (1895-1984), Cabaret Voltaire

vers 1970, sérigraphie 伏尔泰茶馆


Manifeste DADA

达达宣言




 混乱的达达剧场 

而在达达剧场,一而再再而三,将对传统的反抗推向新的高度。1916年6月23日的伏尔泰酒馆,醉酒学生、社会主义知识分子、逃避兵役者和无业游民济济一堂,烟雾缭绕,在表演者和观众之间几乎没有空隙。达达主义诗人雨果·巴尔(Hugo Ball)被几个人扛上舞台,因为他穿着像《绿野仙踪》里的铁皮人,立正后,开始严肃地吟诵不知所谓的韵节,几个小时过去了,巴尔精疲力竭地离场,浑身被汗水浸透(这次演出给了他启发,最终使他投身于宗教事业)


Hugo Ball

雨果·巴尔


Ball in Zurich,Marcel Janco

苏黎世的巴尔


Grand opening of the first Dada exhibition: International Dada Fair, Berlin, 5 June 1920. The central figure hanging from the ceiling was an effigy of a German officer with a pig's head. From left to right: Raoul Hausmann, Hannah Höch (sitting), Otto Burchard, Johannes Baader, Wieland Herzfelde, Margarete Herzfelde, Dr. Oz (Otto Schmalhausen), George Grosz and John Heartfield.

柏林达达开幕式,居中挂着的是一个戴猪头的魏玛共和国军官的形象


André_Breton

安德烈·布勒东


Manifestation Dada à Saint-Julien-le Pauvre

达达在穷人圣朱利安教堂的宣言


Dada excursion to Saint-Julien-le-Pauvre, Paris. 14 April 1921.
到穷人圣朱利安教堂游览

DADA on trial
对莫里斯·巴莱斯的模拟审判


早期的参与式艺术直接与「挑衅」相关,通过制造丑闻来激发起群众反抗的热情,但也正如布勒东在遗作《人造地狱》中的坦白,人们的行动,恰恰是他们对艺术家做出的反应,就像照镜子,你笑他们也笑,你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他们也回以猛烈的叫嚣。艺术家所期待的自觉,最终成为幻影,人们渴望地狱,前提是它始终是人造的。


Oscar Masotta, About Happenings, 1966. Performance view, Instituto Torcuato Di Tella, Buenos Aires, 1966. 

Re-presentation of Carolee Schneemann’s Meat Joy, 1964.

即将发生;奥斯卡·玛索塔






阿根廷偶发艺术:
不知结局的演出
 

我们时常看到各种各样的真人秀节目,整蛊不知情的路人,让明星去惊吓毫无警觉的粉丝,我们乐于看这样的节目,因为我们都暗地里希望,某种有趣的意外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打破枯燥生活的常规,能够暂时的“逃离”。


 奥斯卡·玛索塔《直升机》


阿根廷作家奥斯卡·玛索塔(Oscar Masotta)显然是一位出色的剧本写手,他于1966年7月创作了《直升机》。在这个作品中,有两批各40名观众,第一批观众被安排在市中心的地下室听音乐看电影,第二批则在城市另一端的荒废火车站,第一批观众随后乘上巴士去往火车站,但这也意味着他们看不到一架载着电影明星碧翠斯·玛塔的直升机从他们头上飞过,而第二批一直待在火车站的观众已经看过了直升机,对着刚下车的乘客描述这场展演。




简而言之,玛索塔创造了一个名为“错过”的情境,恰恰是参与的“不在场”,巧妙地构成了这个作品的实质,你如何说没有参与也是一种参与呢?


El helicóptero (The Helicopter)Oscar Masotta

Buenos Aires, Argentina, 1930 - Barcelona, Spain, 1979

直升机;奥斯卡·玛索塔




 卡内瓦勒《实验艺术系列》

Encierro (Confinement), 1968

实验艺术系列·Ⅹ:紧闭;卡内瓦勒



再者,1968年,由卡内瓦勒(Graciela Carnevale)筹办的《实验艺术系列》第十期,则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环堵萧然的空间,只有一面玻璃窗,来访的观众被艺术家锁在里面。根据卡内瓦勒的想法,只有在那样一种紧张的气氛下,人们才能自发行动,要么等下去,要么把玻璃砸开,获得自由。自由,不仅仅是身体,同时也是心灵自由的表征。结果几个小时过去了,展场里的人意识到这一切都是玩笑之后,迟迟没人做出反应,反倒是路过的行人见着了,把窗子砸碎,脱身的观众却觉得他破坏了艺术作品,开始用雨伞打他。



Encierro (Confinement), 1968

实验艺术系列·Ⅹ:紧闭;卡内瓦勒



无论那个路人多么无辜,他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创作的一部分,参与到这个情境之中。然而这个作品,以及玛索塔的《直升机》为我们划出了一条模棱两可的边界:在一定范围内是艺术,另外一侧则是生活,当观众参与其中,便像是被孙行者在脚下划了个圈,怎么做?如何做?这一切都在艺术家构思框架下的“局部自治”中自发运行着,观众就是玩家,而艺术家则是那个藏在剧本背后的主持人。



"Para inducir el espíritu de la imagen" dentro de "Happenings", Ed, Jorge Álvarez 1968

引诱形象的幽灵;奥斯卡·玛索塔

艺术家雇佣了一群老人,在尖锐的电子音和白光中,观众和老人对视着,随即艺术家拿起灭火器喷那些老人





赫胥宏:
重返生活的戏剧


Bijlmer Spinoza-festival;Thomas Hirschhorn

俾耶麦斯宾诺莎节;托马斯·赫胥宏



巴黎雕塑家托马斯·赫胥宏(Thomas Hirschhorn),于过去的二十年间,定期策划「纪念碑」为主题 的社会计划。2009年为纪念著名的哲学家斯宾诺莎,举办了 「俾耶麦斯宾诺莎节」 ,尽管整场演出就像在过一场节庆。

其中活动包括,由哲学家施坦威主讲的一场哲学讲座;由赫胥宏指导,当地居民演出的戏剧;以及各式儿童游戏。在按照计划进行的过程中,演讲冗长单调,居民喃喃念着干枯的台本,儿童在帐篷内外玩耍。



Bijlmer Spinoza-festival;Thomas Hirschhorn
俾耶麦斯宾诺莎节;托马斯·赫胥宏


“斯宾诺莎节”看似沉闷无趣,然而不可忽视的地方在于,斯坦威的演讲不产出任何新东西,听或不听没有任何区别;在戏剧中,参与者的声音偶被倾盆大雨的响动盖过,抽象的台词,完全没有内容的演出。

那个场景,据评论家毕莎普(Claire Bishop)的回忆,庸俗得可笑,却又让人极为伤感,每个人的到场和集聚,仅仅是为了做同一件事情:去做由艺术家发起的事情,演一出没有人能够看懂的戏剧。




Bijlmer Spinoza-festival;Thomas Hirschhorn

俾耶麦斯宾诺莎节;托马斯·赫胥宏



“俾耶麦斯宾诺莎节”就像是一台老旧的机器,没有可供言说的内容,也没有启示,发生在寻常日子里不寻常的几天,生活不曾中断,也将继续进行下去。在许多艺术家试图回避或是强力地介入生活时,赫胥宏细腻地触碰到生活的核心,人与人,人与情境赖以维系的基础。


In-Between, 2015

之间;托马斯·赫胥宏


Thomas Hirschhorn, Community of Fragments, installation view, Kunstforeningen Gl. Strand, Copenhagen, 2021. Photo: David Stjernholm.
碎片的社区;托马斯·赫胥宏



尽管萨特认为,一个人的目光,总是无可避免得要将他人征服,物化为工具,但我们又如何能够否认,在一个人的目光中,同样拥有能够使差异共存的情谊,一片存在主义的孤独无法侵染的黑夜。


赫胥宏找寻到的基础,巴塔耶称之为「否定的共通体」,他认为,共通体并不肯定你与我同在的依据,因此,我们并非因共通体而产生关联,而恰恰因为这种共通性的丧失,于此,我们才得以共通。

 

也许“参与”的实质并不在于获悉什么启示,正如同“剧本杀”的玩法也不在于剧本本身,而是关于人与人的交流,朋友之间的嬉戏打闹。为做一件事而做出的努力总是比事情本身更重要。


你说不是吗?

 




参考文献:

克莱尔·毕莎普 人造地狱:参与式艺术与观看者政治学 

戴维·霍普金斯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

乔纳森·费恩伯格 一九四零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

尼古拉斯·伯瑞奥恩 关系美学



以上就是今天关于“剧本杀”的分享啦~


扫码添加小看,邀请你进入
看什么策展城市青年接头群

我们会在群内分享交流设计、空间、展览、艺术、影像等青年文化相关的内容。在这里你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看什么策展和我们的合作伙伴的相关线上线下活动以及更多艺术文化行业动态,不定期还会有福利哦~



部分图片及材料整理自网络

撰文:瓦西
编辑:Akane、PW









看什么策展 LOOKURATING STUDIO

我们生产创意内容、视觉设计、活动策展、品牌策略,以「日常视角」探索社会艺术性、城市与人,关注个体的鲜活性与感知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看什么策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